大肠癌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大肠癌是指大肠粘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预后不良。大肠癌是大肠粘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近二、三十年来发病数和死亡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
近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大肠癌已上升为全球第3位最常见的癌症,2000年全世界有70万人患大肠癌,50万人死于大肠癌。在我国,大肠癌也是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以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最高。据上海市统计,1990年时大肠癌初发病率为2812 /10万人口,至2000年时已达4018 /10万人口,为1979年的211倍,其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 ( 4014 /10万) ,仅次于肺癌、胃癌;在女性中位居第2位(4113 /10万) ,仅次于乳腺癌。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还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肿瘤的分期是影响大肠癌预后最主要的因素之一。20年报道1991~1999年治疗的20~40岁的青年直肠癌 I、II、III、I V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 87.19%、75.14%、51.13%、8.10% , 60~80岁的老年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分别为 91.19%、69.18%、52.18%、6.16%。
而大肠癌的唯一根治方法是早期切除癌肿。探查中如发现已有癌转移,但病变肠曲尚可游离时,原则上即应将大肠癌切除,以免日后发生肠梗阻;另一方面,癌肿常有糜烂、渗血或伴有继发感染,切除后能使全身情况获得改善。对有广泛癌转移者,如病变肠段已不能切除,则应进行造瘘或捷径等姑息手术。因此,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