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甲状腺癌总数的10%~15%,肉眼检查时看到滤泡状癌是一种实质的具有包膜的肿瘤,包膜上常密布着丰富的血管网,较小的癌肿和甲状腺腺瘤很相似。组织学上,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所构成。分化良好者,滤泡结构较典型,细胞异型性亦较小。分化不良者滤泡结构较少,细胞异型较大,核分裂象亦多见,可呈条索状实性的巢状排列。
占甲状腺癌总数的10%~15%,肉眼检查时看到滤泡状癌是一种实质的具有包膜的肿瘤,包膜上常密布着丰富的血管网,较小的癌肿和甲状腺腺瘤很相似。切面呈红褐色,常可见到纤维化,钙化出血和坏死。组织学上,由不同分化程度的滤泡所构成。分化良好者,滤泡结构较典型,细胞异型性亦较小。这时与腺瘤不易区别,需依靠包膜或血管浸润来确定病理诊断。分化不良者滤泡结构较少,细胞异型较大,核分裂象亦多见,可呈条索状实性的巢状排列。有时癌细胞穿出包膜进入多处静脉中形成癌栓,常常成为远处转移的起点,所以滤泡状癌多见于血道转移,文献报道占19%~25%。滤泡状癌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妇女,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癌相类似,但癌块一般较大,较少局部淋巴结转移,而较多远处转移。少数滤泡状癌浸润和破坏邻近组织,可以出现呼吸道阻塞等症状。
概述
甲状腺滤泡状癌占所有甲状腺癌的5%一20%。在流行性甲状腺肿地区,滤泡状癌所占的比例大一些。病人就诊时的平均年龄为45—50岁,较乳头状癌的平均年龄稍大一些。但也有不少文献技明,滤泡状癌病人就诊时年龄在35—40岁之间。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3倍。70%的滤泡状癌分化较好,有完整包膜者不易与滤泡状腺瘤鉴别。细胞内dna含量测定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低分化型约占15%,癌块常较大(超过3cm),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由嗜酸性细胞构成的嗜酸性细胞癌在滤泡状癌中占3%一9%,预后不佳。
由透明细胞构成的透明细胞癌,比较少见.恶性程度较高。滤泡状癌侵犯淋巴系统较少,就诊时的淋巴结转移率约在10%以下;但侵犯血管较多,就诊时远处转移率(血道转移)达15%一20%;也有极少数病例可在腺体内播散形成卫星结节。滤泡性癌是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摄碘最多者,癌组织中tsh受体量约为正常甲状腺组织的70%,这2个特点应用于治疗。
诊断
滤泡状癌的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癌类似.但癌块一般较大,较少局部淋巴结转移而较多远处转移(转移至肺、骨、肝等处),而且有远处转移灶较原发灶的发现为早。{
治疗
滤泡状癌的手术治疗原则与乳头状癌一致.似也有其特殊方面。一般而言,对滤泡状癌甲状腺切除应力求彻底。已确诊者行患则腺叶加峡部切除,对侧腺叶至少大部分切除,最好作全切或近全切除;不能肯定为恶性时,也以患侧腺叶加峡部全切除为好。可减少再次手术的难度。颈淋巴结巴已有转移时应清扫颈中区淋巴结。颈中区以外淋巴结肿大时予以摘除;但滤泡状癌的局部淋巴结转移较少见,实际上需要清扫须淋巴结者在10%以下。滤泡状癌的生物学特性(摄碘、肿瘤细胞富有tsh受体)决定了手术后的i131治疗和tsh抑制治疗(给于甲状腺素)是其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i131治疗不仅对可能残留的原发癌有效.对局部复发和转移也有良好作用,但其前提是最小甲状腺残留量(残留量为零最理想),有效多量腺组织残留时,必须先作残留腺体的杀灭治疗,然后i131才能作用于肿瘤组织。必要时.加用“co或高能x线对无法彻底切除肿瘤作外照射也有一定的帮助。
]
监测
甲状腺滤泡状癌和乳头状癌术后均需要严密随访观察和监测,经过细致的体检和有关的辅助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的病灶,进行相应的治疗,近几年来把血清tg的测定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重要监测指标,一般术后2年内每6个月复查血清tg一次,以后每1—2年复查一次。滤泡状癌病人,如果已行甲状腺全切除或术后用i131杀灭了残留甲状腺组织,血清tg水平应该为o。lzfg<[p22世纪先驱论坛如大于0,提示有癌转移灶或残留。乳头状癌病人若血清tg含量大于10ug/l,提示有癌复发或转移的可能,应严密检查,寻找病灶。
预后
滤泡状癌的预后较乳头状癌差,但总体而言还属甲状腺癌中预后较佳者。文献报道10年生存率为30%一60%。~c922世纪先驱论坛